当一些事情引起不好的社会反响时候,舆情监测报告可以快速了解事件发展程度,然后做出对应的决策,下面开铭网络小编给大家分享基因编辑事件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简介
1、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起因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于11月在中国诞生,并称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可天然抵抗艾滋病。
2、人民网报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这一消息最先由人民网深圳频道于2018年11月26日发布,对贺建奎及其基因编辑成果进行了介绍、展望及肯定,新闻开头是这样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闻在文章倒数第2段,引用了美国哈佛医学院知名专家对贺建奎的肯定:
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基因工程知名专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说:“考虑到HIV 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有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贺建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基因。”
新闻最后一段引用了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的认知报告,如下:
不久前,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份针对普通公众和HIV 携带者关于基因编辑认知的比较报告,超六成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持积极态度。575份HIV 携带者问卷显示,有94.78% 的HIV 携带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预防HIV 。另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针对2537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60% 的美国人支持对未出生婴儿进行基因编辑,认为为了降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基因编辑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
3、事件画风转变,备受质疑
然而事件刚曝出不久,国内外舆论皆传来了一片质疑之声,随后122名科学家更是发出联合声明,强烈谴责人体实验的疯狂。此前相关媒体也一改赞扬之情,相关消息均被重编辑或删除,以免被指乱带节奏,遭舆论波及。
国家科研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站出来回应此事件,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知名大V随后也表达自己观点,加入抗议的队列严厉谴责这种行为,贴吧、论坛、博客、自媒体等人气旺的网络媒体也纷纷转载评论,网友们通过各种形式阐述自己的意见:或谴责、或抗议、或支持。
4、国家政府部门发声
当天,国家卫健委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依法依规处理。
11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及相关研究团体相继发表声明称: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至此贺建奎及实验关联方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舆情量在11月27日达到顶峰。
1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有关信息的回应: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二、事件发展过程
三、网络舆情传播趋势
1、新浪微博舆情趋势
1.1 事态急速发展
2018年11月26日,人民网深圳频道发布的文章《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将贺建奎研究出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一事推到大众眼前,当天便引爆舆论场,舆情量在短短一天内激增。
@头条新闻、@新京报、@财经网等媒体官微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传播,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健康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等关联方就事件作出回应,事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舆论声势越来越强。
贺建奎在网络宣布此消息后,据新浪舆情通统计分析,经各大V传播扩散,微博声量在26日晚7点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各界人士均持续关注并表达观点看法。
1.2 事态继续发酵达到顶峰
11月27日,事件进一步发酵。“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发文批判贺建奎违背学术伦理和规范的行为,引发大量新闻网站转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深圳科技创新等关联方纷纷发布公告和声明称未参与该实验,@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视点等媒体官微对事件进行持续报道,@唐友讼、@Ent_evo、@李子李子短信等网络大V反思、探讨基因编辑婴儿的影响和后果,媒体、网民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关注度居高不下,舆情量在当日达到顶峰。
热度保持到27日0点才开始呈下降趋势,而后各媒体继续跟踪报道,接连曝光出如知情同意书等事件细节,27日早8点,将微博声量推到了最高值。
1.3 事态仍然继续发酵但关注下降
与此相关的话题,#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截止28日14:00,讨论量达55.9万,阅读量高达15亿,足见此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之大。
1.4 事态关注度下降
29日后,网民对该事件仍保持着较高关注度,但由于未再出现新的事件进展,事件热度逐渐呈下降趋势。
2、百度舆情传播趋势
通过百度大数据分析,舆情在11月27日达到顶峰,在11月28日、11月29日关注度虽然下降,仍处于高位,在12月1日后关注度开始明显下降,但是至今每天关注人数依然不少。
以下三个曲线是利用百度大数据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的统计分析得来的,分别从搜索指数、资讯指数、媒体指数三个维度分别分析此事件,来观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舆情发展情况。
2.1基因编辑婴儿搜索指数分析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搜索指数曲线走势图
基因编辑婴儿搜索指数,用来观察分析网民对“基因编辑婴儿”这个关键词搜索关注程度及持续变化情况。
2.2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资讯指数走势分析
基因编辑婴儿资讯指数,以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此事件内容数据为基础,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不喜欢等行为的数量加权求和得出资讯指数。
2.3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媒体指数分析
基因编辑婴儿媒体指数,以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的新闻中,与“基因编辑婴儿”关键词相关的,被百度新闻频道收录的数量。
四、基因编辑事件网民关注点
基因编辑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家在关注此事件的同时,内心更关心什么问题呢?
通过从2018年11月26日到2018年12月2日这一周的百度用户需求图谱分析,大家关注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基因编辑婴儿怎么处理”“基因编辑婴儿的危害”,由此说明,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门高科技技术,很多人对此技术很陌生,想了解更多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知识、基因编辑婴儿的危害及如何处理这个事件。
五、基因编辑事件关注人群地域分布
以下是统计的2018年11月26日至2018年12月5日期间,基因编辑事件关注人群地域分布,从分布图可以看出,广东地区关注人群最多,并且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除了广东人口多这个因素之外,更重要一个原因是事件主体是发生在广东的深圳,所以事件更受当地人关注。
六、基因编辑事件网民年龄分布
通过对2018年11月26日至2018年11月30日这几天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网民年龄分析,发现关注此事件的30-39岁之间的网民高达49%,关注此事件的40-49岁之间的网民高达31%,也就是说年龄在30-49岁之间的网民占比高达80%,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更加有社会责任感。
七、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通过第三方舆情监测平台,得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传播平台情况:
由上图可知,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事件中,社交网站的传播量排第一,占比91.34%,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的传播量排第二、第三,占比分别为2.52%和2.46%。两者虽然在传播量上远不及微博,但新闻网站与新闻客户端持续跟进事件进展及各方回应,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解读,对艾滋病防治和基因编辑进行科普等,充分发挥了媒体权威性的优势。
八、媒体报道分析
通过第三方舆情监测平台数据,得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媒体报道情况
33%的媒体报道聚焦相关机构的回应声明,27%的媒体报道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伦理问题,18%的媒体报道解读相关政策法律,15%的媒体报道追踪贺建奎的投资来源,其他媒体报道占7%。
九、网民话题分析
通过第三方舆情监测平台数据,得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网民话题情况:
可以看出来,网民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整体是持反对和质疑态度的,这值得每一个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和国家监管人员反思。
十、舆情总结
贺建奎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之后,关于基因编辑的种种讨论不断发酵,同时有关技术与伦理的纠葛也越发缠绕不清,社会舆论整体都是偏向负面情绪。
我国目前在人体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确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科学知识和教育不够普及,伦理审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足够的社会和专业伦理教育,商业资本力量缺乏有效控制,也包括传统父母权力观念等因素,这些都是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总而言之,伦理审查与法律如何规范生物技术实验是这一场争论背后的核心问题
微信二维码
杭州开铭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www.kaimings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9031157号-1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二区8-2幢配套用房232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