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员工离职被羁押251天的新闻,一下子登上热搜,很多人感觉 不可思议,一个正常的离职程序,怎么一下子被羁押了呢?为什么无罪,还会被羁押251天?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华为遇到这样的危机事件,该怎么进行危机公关呢?
下面开铭网络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个网友的分析,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深思。
一、这是一个全民参与讨论的事件
官媒、自媒体、企业家、企业员工、法律工作者、学者等各个群体都参与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内部或者个案事件。
二、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有几方面原因和影响
1、华为的特殊性:因美国制裁,前期民众对华为的关心程度非常高,过去一年以来,如果不是因为这种爱国情绪的投射,部分消费者可能不会选择华为的产品,也不会在其他公共讨论中以华为为例去维护本国声誉。曾经为华为发过声的相当部分民众,就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因为一直以来反对华为的声音都是存在的,这部分声音现在会嘲笑曾经支持华为的民众,而被嘲笑的民众会发现没有足够理由来反驳。
2、普通民众的不安心理:从李洪元事件来看,尽管最终深圳检方没有提起公诉,但羁押时间达到251天,这是失去人身自由的251天,如果仅以国家赔偿10万元作为结局,大部分民众内心无法接受。大家会认为,像李洪元这样没有说错话都要被关251天,那万一自己多提一些要求,是不是也会被关?是不是以后与公司HR谈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录音?因为无法判断,HR的哪句话是不是在下套?这个事件带来的,就是这种人人自危的效果。普通民众还会考虑,华为作为今天中国声誉最高的企业都是这样做,自己所在企业难道不会去学习标杆吗?
3、公信力受损:深圳作为一线城市,法治水平是比较高的。深圳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依法有据。但这种不起诉的结果,一方面可能是李洪元的录音记录起了作用,另方面是以李洪元丧失251天人身自由作为代价的。更大的代价,是国家公信力的受损。
以上,是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
三、如何化解民事问题刑事化的担忧
华为昨天的声明,媒体的评价是没有温度。但从华为的角度看,如果企业是按照法律程序提起举报,最终的判断主体是公检法等公权力机关,这个后果不应当由企业来背负。走到这一步,就引发了关于大企业通过公权力来打压员工(甚至还可能是消费者)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讨论。这是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
从公权力侧看,目前的制度是否需要完善?在此类事件中,强势企业对地方公权力是存在一定影响的,那么从中央层面,如何约束地方依法行使权力,避免因具体民事纠纷的刑事化倾向导致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和不安情绪,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
从企业侧看,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中,法治仍须健全,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尊重的现实。企业固然可以提出以现行法律为底线,但这样的企业应当是处于底线的企业,而不应当是广受尊敬的企业。这不是讲企业应当违背经营目标去背负过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而是讲,在目前可能存在将民事问题刑事化这种维护企业利益的途径,进而给员工甚至消费者造成足够压力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在怎样的情形下才去选择这种解决方案,应当做出足够的判断。一个企业的优良声誉不可能是仅仅建立在“合法”这个底线基础上。
四、互联网讨论不应庸俗化
关于华为,互联网上一直存在争议的声音。喜欢一款产品所以支持一家企业,或者喜欢竞争者的产品进而反对一家企业,这是消费者正常的心理。但就李洪元事件而言,许多声音是落到了反对华为的一方借李洪元事件嘲笑前期支持华为的一方,甚至将自媒体一些认识和观点当作客观事实甚至法律证据来引申评论。这些讨论除了带来流量外,没有任何意义。
事情已经发生,已经无法挽回,对李洪元、民众心理、华为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开铭网络小编觉得,此件事情,应该让更多人反思,使我们的法律更加健全,企业和个人遇到类似事情时,有更好解决办法。不清楚华为在处理这个危机公关事件上,是怎么操作的,但是开铭网络小编还是建议,还大家一个真像,并给出一个理的解释,不要让事件持续发酵。
微信二维码
杭州开铭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www.kaimings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9031157号-1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二区8-2幢配套用房2322室